索引号
MB1A08302/2024-20327
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石家河镇
发文日期
2024年04月15日
名称
石家河镇2023年工作总结
文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4年04月15日

石家河镇2023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4-04-15 10:30 来源:石家河镇

2023年以来,石家河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打造“一城五中心”、加快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作为全年工作的主题主线,主动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坚持农文旅特色乡镇的发展定位不动摇,紧紧围绕“工业引领、文旅优先、农业为本、生态环境升级”工作目标,依托石家河文化,点燃农文旅发展新引擎。

一、增亮点,文旅融合落地见效

融入“天北文旅融合发展区”,坚持不断推进石家河遗址保护、利用、开发工作,加快构建以石家河文化为主题的文旅产业布局。一是全力开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征地拆迁项目。完成遗址核心区一期77户征迁任务,积极规划何家嘴还建区(已完成征地手续、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已动工还建房建设),完成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已完成征地手续,征地补偿款已发放到位),加速推进核心区二期征迁(已完成征地及还建区手续,对29户房屋进行了评估、公示,现已签约8户)。二是致力打造全省文旅融合体验基地。将“挖掘文化底蕴,讲好遗址故事”作为突破点,积极融入石家河、佛子山、黄潭农旅产业融合循环圈,实施土城村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了土城遗址旅游环线上网络宣传全覆盖;积极配合北京农道联众、北京清华同衡完成石家河遗址农文旅项目规划和镇区国土空间规划,拟定了游乐园选址方案,为遗址保护、利用提供了规划指引。三是不断深化遗址宣传引导。按照“高起点策划、高平台推广、多形式解读”的方式,利用石家河考古工作站、石家河发布等现有资源讲好石家河文化故事。今年石家河遗址考古发现、出土玉器以及文明成果已被央媒、省媒共报道21次。坚持提升文化附加值,开发出了以玉凤、玉龙、玉虎、神人头像、虎座双鹰为原型的五件套文创产品,现已投入使用。

二、强措施,经济工作破难开新

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杠杆。一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锚定打造服装电商产业基地的目标,依托飞地经济和产业链持续招商引资,引进优质企业落户。镇主要领导赴省内外考察12次、提供有效信息12条;重点跟进3个在谈项目、积极服务4个签约项目落地建设、持续跟踪3个在建项目建设进度;赴广州、上海等地参加纺织服装专题推介会4次,对接合作方20余家,培育镇头部服装企业友承服饰进规入限。二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坚持服务项目投产达效、助力企业发展壮大,重点服务在库规上企业实施技改扩规项目,提升产能产值。湖北金璨农业产业化发展有限公司日产150吨大米成套生产线技改项目于9月完工,每月产值增幅超过15%;指导企业走出去参展,今年友承服饰参加了上海国际服装展;围绕全镇发展大局推动商会建设,12月底成立了石家河镇商会。三是重点项目服务主动作为。全市唯一一处“4进4出”收费站石家河互通项目落地我镇,涉及吴刘村、龙嘴村、石岭村共157.02亩征地任务已全部完成,于11月28日举办了开工仪式,预计2025年通车。坚持深化“放管服”改升级便民服务中心,新建20余车位停车场一座,督导“9+1”单位集中进驻,招聘政务专员2名,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和美乡村项目落地石家河镇吴刘村,以“共同缔造”活动为抓手推动村级建设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现已全部完工。

三、求实效,农业生产稳步推进

以市委“三农工作十大提升行动”为抓手,确定“保安全、保稳定、保生态、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发展思路,推动乡村振兴不停步。一是确保粮食稳产增收。严格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积极推进石北村、龙岭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综合产出能力。全年水稻复种面积达15.36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05亿斤、产值超2.87亿元,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总产值达到了4.3亿元以上。二是聚焦早稻特色发展。创新性引进插秧新机具,把插秧机秧盘由9寸改为7寸,每亩植株数提升24%;利用智能高速插秧机提升效率,打造了100亩的早稻生产示范样板区1处,高标准完成了26000亩的早稻任务,每亩增产200斤以上,亩纯收入增加250元,增产增效明显。今年我镇早稻育秧、插秧工作被央视新闻报道2次。三是实现抗旱全面胜利。以水位水情为依据加强涵闸泵站的调度,科学做好蓄水保水,做好“三引”(引吴岭水库、引天北长渠、引北汊湖)保障农业生产用水;统筹资源应对旱情,共计发动抗旱保水作业3轮,发动干群1.5万人次,动用挖掘机疏洗沟渠9.5千米,启动固定泵站158座、机动抗旱设备9580台,维修涵闸泵站8座,为全镇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四、蓄动能,村集体经济发展多点发力

石家河镇围绕“三资”做文章,构建了以党建为引领的组织带动、多元发展的壮大村集体经济路子。一是明确目标,责任上肩。明确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今年石家河镇的中心工作,加重发展村集体经济考核占比,指导各村(社区)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依托自然优势谋划发展村集体经济。二是外出学习,开拓视野。制定每月带领部分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外出学习的工作计划,围绕土地流转赴安陆市烟店镇学习、围绕秸秆回收利用赴光大生物能源(沙洋)有限公司学习、围绕田园综合体打造赴枝江市七星台镇学习、围绕高标准农田及合作社建设赴当阳市庙前镇学习、围绕特色养殖(黄鳝)赴仙桃市张沟镇学习等。通过到先进地方学习,村“两委”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使命感空前绝后。三是因类施策,有序推进。确定以“发展产业、盘活资源、利用土地”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探索出石家河镇村集体经济发展的11种模式(资源开发、产业带动、物业经营、生产服务、村落建设、村庄经营、村庄经营、盘活资产、旅游带动、资本经营、能人带动、土地股份),实现了村(社区)集体经济5万元以上100%。

五、聚合力,城乡面貌加速蝶变

以“党建引领、统筹谋划、借势布局、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紧抓城乡面貌提档升级。一是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创新性建立“村庄清洁日”制度,每月开展环境整治拉练活动,通过直击现场、直插一线、直指问题的方式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年实现了各村拉练全覆盖,创建了“十户联创3+7”模式样板村周咀村,建设了垃圾分类示范村3个,试运行“垃圾不落地”村2个。二是禁烧责任不断夯实。落实“镇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的秸秆禁烧责任体系,组建6个巡查督导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及低茬收割督查,共检查农机118台,督促整改13起;引进、对接秸秆回收利用公司2家,开展大规模秸秆回收利用,完成了14个村共2万吨的秸秆回收;实行联防联控“人防+技防”模式,利用“蓝天卫士”及无人机等设备落实自查、自治、自控、自纠,制定并发布了禁烧工作短包短结实施方案,确保禁烧工作落实落地。三是文明建设不断落地。首创新时代文明细胞创建活动,通过组织推荐、评委评定、事迹展示、表彰奖励等方式评选出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10类的基层先进典型100名;发动乡贤能人捐资助学,由本地企业华汕科技为石家河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捐赠爱心助学资金,助力求学圆梦。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